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导航 > 弱势群体 > 详细

中国扶贫基金会《贫困地区小学生“光脚”报告》

2013-03-23 10:13:15  来源:新浪公益
  2013年3月20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细分性强、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国内公益领域开创了先河,有望为中国公益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思考启迪。

  同时,该报告的出台也被业内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尝试,被看作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精细化、专业化的发端,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公益事业走上专业化之路,采用更科学的运作、管理模式,以及有效解决“供方”、“需方”的信息和物资相匹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启迪。

  公益窘境亟待破题

  长期以来,国内的公益慈善捐赠存在着“不问所需,我有啥我捐啥”的现象。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很多迫切需要得到援助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一下子收到很多本根本用不完的字典,收到很多不合身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通过“报告”,我们也了解到这样一种无奈的现实:N县受访的两所村小的小学生们获得的少量鞋类捐赠,捐赠者直接将鞋子寄到学校,由学校安排发放。该村小的校长谈到此事时说说,“去年(2012年)收到过一批鞋子,我们看情况就发下去了,有的孩子给了2-3双,有的一双都没有,因为没有适合他的尺码的鞋子”,甚至“(以前)曾经有小学生领到的鞋子是40多码的,根本没法穿”。

  长期以来,全社会整体的捐赠量十分可观。但很多慈善捐助往往停留在“一次性、运动式”的模式上,灾情来了,你捐、我捐、企业捐、个人捐……不可否认,这些集中捐赠解决了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但更广大的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贫困人口在那之后的长期生活里却得不到足够的帮助、有针对性的帮助。另外比起定向、定点、定人的专项捐助,这种“项目筹措”式的捐助,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民众的公益心,但另一方面,随着新闻话题不再具有热度,民众的关注也就很快减弱甚至消失。全社会“一次性”地把热情投入进去,进行了一次性的捐助后,对接下来进一步的救助需求,往往就没有下文。再加上国内很多公益组织在运作方面欠缺科学的经验,捐赠物资分配不均、不科学的现象也偶有发生。

  而由于贫困人口聚居的地理位置通常较偏远,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便等诸多客观因素,爱心企业或爱心人士个人往往既没有精力、物力和人力去做针对性的先期调查,也就无法确知待捐助的人群的具体需求,进而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做到“缺啥捐啥,按需而捐”。

  种种窘境,敦促公益领域——甚至催促全社会共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的模式,既能解决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具体需求,又能让全社会的公益资源、慈善物资得到最高效、最大化的利用?

  先期调研或是良策

  根据《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状况调查报告》的实地调查,贫困地区仍有大量的儿童缺鞋穿,“两年只有一双鞋、与兄弟姐妹合穿一双鞋、鞋穿得实在无法穿了才能有新鞋”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给孩子们捐鞋,应该怎么捐?这里面可能就涉及诸多琐细、但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每个孩子鞋子的尺码是多少;长年在山里行走,他们平均多久就需要换一双鞋;正在成长期的他们,多久需要换一双更大的、具体多大尺码的鞋……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有针对性的按需而捐就是一句空谈。而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在启动捐助之前“先问所需”——做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查工作。

  前端的问题解决了,后续的捐赠才能、就能顺理成章,同时也容易形成全社会的持续性捐助。

  公益慈善更需精细与专业

  既然仍有为数众多的贫困地区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得不到保障,那么是全社会做得不够多?还是做得不到位?

  答案或许正是,公益慈善需要做得更精细、更专业、更具针对性。

  据《2012慈善蓝皮书》显示,中国捐赠总量虽已达亿万级,但在多个领域的捐赠结构中仍存在失衡问题,许多需要得到社会资源的领域获捐数量严重不足。比如我国全国服装鞋帽捐赠就缺乏统计数据。据《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款物捐赠总额达845亿元,其中物资捐赠总价值159亿元,物资捐赠主要领域为教育和扶贫,而围绕鞋、帽、衣、袜的捐赠则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本次“报告”还对我们起到了另一个提示作用:在我们的捐款额不断攀高的今天,仍有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儿童亟待得到帮助。这些艰难生存在社会关注之外的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关注,于是便被社会“集体无意识”地忽略。这说明如果慈善行为没有最终落实,再多的钱物也起不到大的效用。

  公益慈善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爱心付出,相比“一掷千金”,慈善捐助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精细化、专业化、针对化”创新流程。在捐助之前,是否能够出现更多的“先期调研报告”,不再是“一次性的、不问所需”式的捐助,而是“先问所需”,做好先期调研、调查,进而后续确保受助人得到真正所需的关爱。这样的公益,才是物尽其用的公益。这样的慈善,才是人人参与的慈善。

关键词:中国 扶贫 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