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导航 > 弱势群体 > 详细

山西深入实施“3+1”精准扶贫让贫困百姓走上富裕路

2015-11-02 20:58:10  来源:
原标题:三晋儿女拔穷根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然而,这个以美丽山河著称的省份,却有1/3的县是国贫县;全国扶贫攻坚最难“啃”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就有太行、吕梁山区两大片。

  这里山多地少,干旱少雨,沟壑纵横,贫困症状千差万别,脱贫致富路上布满了“拦路虎”。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深入实施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3+1”的精准扶贫战略,脱贫致富的一个个死结被解开,一批批百姓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卯对榫,土变金,村村有了致富经

  “伺候土地爷几辈子了,从没这么舒畅过。”站在坡上果实累累的“玉露香”梨树林边,临汾市隰县寨子乡但头村村民曹福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1亩半“玉露香”梨还没成熟,客商就抢先下了订单,相当于几万元已经“稳攥在手里了”。

  老曹一家4口人,几十年来守着10多亩山坡地,一年干到头也只能紧紧巴巴糊口度日,“兜里的钱只够买点油盐”,直到县里引进了“玉露香”,才有了“致富经”。

  隰县坡梁沟岔多,土地瘠薄,国贫县的帽子像“紧箍”一样一直扣在头上。为摘掉穷帽子,隰县领导四处调研请教,终于发现“玉露香”梨树非常适宜在当地种植,市场行情也好。药方找到,全县开始大念“玉露香”致富经。县财政拨专款为果农买种苗,狠抓新栽、嫁接,终于实现了“黄土生金”的梦想。目前,全县“玉露香”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每亩可为果农增收1万元左右。

  出隰县,向南盘桓百余里山路,猛然望到的是满坡满梁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林,这就是近年声名鹊起的苹果之乡——吉县。

  “俺靠17亩果园不仅供俩娃上了大学,还清了债务,还有些闲钱。”吉县东城乡农民辛世英得意地说,老大念南京艺术学院,老二念河北美院,都念出来得花20多万元,“要在从前愁就把我愁死了,如今每年稳当有20万元苹果收入,俺供得起。”

  吉县温差大、光照足,县委县政府通过反复调研论证,认准全县脱贫致富的出路在苹果。近些年,“要想快致富,多种苹果树”的致富经已深入人心,全县苹果树种植面积已超过28万亩,苹果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八成多。

  目前,临汾市吕梁山片区5个国定贫困县的苹果面积由2012年的48万亩增加到56万亩,果农人均又增收1000多元。

  “10多个老光棍都娶回媳妇儿了。”这是吕梁市方山县积翠乡卧龙潭村最自豪的事。省委接待办扶贫工作队巩成、李海峰至今记得清楚,3年前头一次进村,路两边垃圾堆得有两米多高。3年多来,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瞄准农林和养殖业,一口气拓荒育苗140多亩,同时,开挖了鱼塘搞养殖,农民增收路子越走越宽。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到去年,人均收入已增加到3760元,今年人均收入将突破5000元。

  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介绍,近年来,山西实施片区精准扶贫工程,先后在贫困县实施57个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项目,覆盖全省86%的贫困县,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龙头动,百业兴,打工赚钱不离乡

  “鼓励有良心有规模的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站在绿树葱茏的山坡上,民企老板张子玉说,就冲着省委省政府的这句话,他投资2000多万元在吕梁市信义镇康家岭村搞起了泰瑞农林牧场。

  两年多来,泰瑞农场已发展为绿色循环生态农牧基地,建起蔬菜大棚25座,养殖生猪1000头、鸡2万只、羊600只,年加工农副产品20万斤,植造防护林、经济林各1000亩。

  “有泰瑞的带动,俺们不仅有了地租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正在农林牧场打工的康家岭农民异口同声。泰瑞租农民滩地每亩600—800元,而且租金一付5年;聘用贫困户,男劳力年收入3.6万元,女劳力1.8万元。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21元,到去年已增加到5056元。

  2013年,山西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的农业投资快速增长,仅两年,全省农业投资由2012年的313.5亿元猛增到去年的887.7亿元。省内国企、民企和省外知名企业共200多家在贫困地区建设扶贫项目233个,带动1768个贫困村、31万贫困户发展生产。

  龙头动,百业兴。企业投入产业扶贫,每到一处带动一片。特别是“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构建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拓展,农业发展,农民发财”。

  阳煤集团与临汾市吉县顶吉公司合作建设了2万吨苹果加工项目,带动5万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同时新增500个就业岗位,去年实现产值11亿多元,利税近1.3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临汾市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按照提供鸡雏、饲料、药品、制定防疫程序、回收肉鸡“五统一”的经营模式,带动全县9个乡镇、1.2万农民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公司董事长陈长水介绍,目前,全县年出栏肉鸡250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680元。

  晋煤集团在隰县建成2000吨恒温库,当年免费为果农储存玉露香梨60万斤,帮助果农实现产品保值增值。冷库与贫困村和专业合作社签订果品收购合同,既避免了果农因贮藏条件差和转运等造成损失,又辐射带动3万多户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在忻州市五台县高洪口乡塔崖沟村,北京中扶惠邦公司组织带动当地农户,新造耕地近1000亩,带动全乡种植籽粒苋3000亩。300多名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每年人均工资收入达4万元。

  水对根,钢到刃,金融撬动摘穷帽

  吕梁山脉深处,车子在夜幕里蜿蜒拐过一座山头,见点点灯火在山沟里闪烁。那就是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白家滩村了。

  这村原是个“扶不起”的穷村,过去15年里曾有3个政府部门轮流定点帮扶,穷帽子硬是没摘下来。全村158户人家,贫困户有95户之多。

  “你们肯定不会想到,俺村养鸡脱贫的路是靠‘众筹’借来的。”指着一排排灯火通明的现代化鸡舍,村支书尤爱忠自豪地讲起了村上“借鸡生蛋”的故事:

  两年前,山西证监局扶贫工作队再次进驻白家滩。“靠给鸡给羊、送面送油肯定拔不了穷根。”村委会领导的话直截了当。病根究竟在哪儿?工作队调研的结果是:脱贫的招眼前就有——出山就是娄烦和太原城,市场大得很,搞肉鸡养殖肯定行,但卡在起步的钱上。

  钱从哪儿来?扶贫工作队及时组建了众筹基金,筹措资金170多万元,并依据不同情况借给贫困户,让他们入股合作社做了股东。同时,利用省里贴息5%的优惠政策打出扶贫资金组合拳,将合作社借款利息纳入贴息范围,既打通了关卡,又减轻了养殖场的经济压力。

  目前,白家滩村已建成现代化养殖场,贫困户全部变成了股东。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霞满怀信心地介绍,今年全村贫困户户均保底收益将超过2000元,明年养鸡规模将达到5万只,户均分红将达万元,两年后养殖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贫困户户均产值5万—6万元,脱贫致富已是“板上钉钉”。

  贫困地区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拦路虎。2014年,山西改革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在吕梁、太行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每县注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由金融合作机构放大8倍以上向贫困户和扶贫企业发放贷款。今年省政府又新增财政扶贫资金2.41亿元,金融扶贫已在贫困县全面推开。

  “以前盖八床被子也没梦见这好事。如今羊有了,棚舍有了,粉碎机、饲料钱都有了。”在临汾市隰县靳杨养殖专业合作社,56岁的刘旭东在轰响的饲草粉碎机旁大声述说着他的好梦:去年秋天,他贷了5万元扶贫款,除去政府扶贫贴息,他一年仅负担500多元利息。不到一年,现在已有了30多只羊。“明年俺的羊就能超过100只了,加上承包地的收入,每年收入8万块左右是手掐把攥。”

  去年9月,隰县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采取上门授信、果菜订单、干部担保等8种模式,确保贷得出、收得回、有效益,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5438万多元,其中向贫困户发放贷款3668万元。

  树挪死,人挪活,迁出深山天地宽

  去年春节,大同市天镇县贾家屯乡塔儿村71岁的张瑞老人搬进70多平方米的新房,老人招呼孩子们踏踏实实过了个团圆年。

  “俺这房成本价2.3万块,自己只掏了7500块。要自己盖,最少得七八万块,一辈子也住不上。”老人感慨说:“原先住的土窑洞破破烂烂,一下雨眼瞅着就要塌下来。现在住上了新房,去年下那么大雨,一只鸡都没死。”

  塔儿村新村整合了周边3个自然村,现在4个小村子的240户1220口人搬迁到了一起。易地搬迁每人补助5000元,同时,每人支持2800元产业发展基金,村里组建两个合作社,已养殖3000头猪、2200只羊,种植1200亩脱毒马铃薯。全村农民脱贫致富有了保障。

  山西36个国贫县集中分布在吕梁、太行山干旱高寒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为此,山西近年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为解决搬迁农民生产致富问题,去年,省财政又新增扶贫资金84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搬迁群众产业开发。

  五寨县临近县城中心有一片小平房区,家家户户红砖青瓦,干净整洁。“过去在深山里,几辈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来后住上砖瓦房,又靠近县城,只要勤快就有钱挣。”站在新建的25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前,58岁的王保栓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家前几年从20多公里外的深山沟洞儿上村搬出来,先住在政府支持建的平房里,今年又花30多万建了新楼。问钱从哪来?老王笑呵呵地说:“攒的。家里3个人打工,一年能挣10来万块。移民搬迁真正是拔穷根的好办法。”

  五寨县委书记张春介绍,目前黄土坡乡和经堂寺乡的30个村,3000多人已分批从深山里搬出来,彻底“拔掉了穷根”。

  平顺县山区十年九旱,地道的“农民不出山,穷日子坐不穿”。近年来,县里全力将山村农民从山庄窝铺搬迁至中心集镇、公路沿线、景区或园区周边,让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一片新建的香菇种植大棚和1栋3层老年公寓楼中间,正在组织运送香菇的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书记王根考介绍了搬迁给农民带来的福音:香菇大棚种植贫困户都有份,正常年景每户收入不低于万元,同时,针对五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困家庭,采取集体兜底,村里统一建了老年公寓,全村167个孤寡老人免费居住,一举解决了搬迁农民的就业和老年公寓运转资金的问题。

  王立伟介绍,截至去年,山西累计对自然条件恶劣、脱贫致富无望的1万多个山庄窝铺实施了扶贫搬迁,有23.7万户、85.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住新居、有活干、有钱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记者 刘亮明 周亚军)

关键词:走上 贫困 深入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