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导航 > 社会福利 > 详细

捕捉文物背后人的生命气息

2018-08-05 23:51:56  来源: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发布的“萌”系海报。 资料图片

跪射俑愿意“放低自己”,长信宫灯会“照着你”,错金铜博山炉感慨“云的计算”,战国商鞅方升自信称“我就是标准”……7月23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回归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连续5天播25集,展示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数十件国宝。节目延续了第一季的好口碑,“诙谐有趣”依旧是弹幕中飘过的关键词之一。

节目总导演徐欢身为资深电视人,曾执导过《故宫》等高口碑纪录片。秉持着创新的态度,每一次创作,徐欢都努力向前迈进一步,而人的生命状态、人的创造力,始终是她关注的命题。“很想捕捉文物背后人的生命气息。”25日,徐欢在北京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时说。对于年轻人对《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热捧,她由衷表示:“网友之心同样让我感动。”

不刻意讨好观众

“卖萌”也要有度

南方日报:从第一季起,很多观众觉得《如果国宝会说话》最大的亮点是“卖萌”,但是在当时,国内鲜见走此路线的文物题材纪录片。身为创作者,是否有冒险的成分?

徐欢:其实我对“卖萌”这个词持保留态度,我们并没有特别刻意地去讨好、迎合年轻人。它只是改变了当下讲述文物故事的一种语态,即不以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来进行解读,而是用现代人的情感和态度去理解古人。这样一种语态的出现也是正常的。

你看,片子整体还是严肃活泼的,我们有庞大的专家团队和各路青年才俊,在此基础上,如何做一个认知和表达,是很重要的。从另一层面看,给大家“卖萌”的印象或许是因为在宣传推广环节,如海报的设计上让大家很有亲近感。但这个“萌”对我们来说是有度的。

我们现在做推广活动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开始我还真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譬如说唱俑海报里“C位”这一表述。我认为,请年轻人来看,可能确实需要用他们的语言,但是还要保证汉语言的纯正性,不能滥用网络语言。

南方日报:感觉你很在意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是否有留意节目在网络平台上的反馈?他们有没有提供一些别样视角的解读?

徐欢:我觉得年轻人真的不能小觑,他们的评论和观点都很到位,我们预埋的一些可能激发大家思考的点,或者是预留的一些想象空间,很多年轻人都能跟得上,他们还能有特别新奇的观点。

第二集中讲述“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的一段解说词,“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被网友特意摘录下来晒到网上,让我印象很深。这件文物的表面其实已模糊不清,我们采用激光扫描采集下来相应的信息制作出影像,让它生动起来;战国时期人们生活的情景,射礼、征战等场景都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再加上让人痴迷的旁白的铺垫,大家瞬间回到了那个时代。我觉得和年轻人是有共鸣的,他们是能看得懂的。

南方日报:此前你拍过很多历史题材、文博题材纪录片,与文物相处这么多年,态度和心境是否有一些变化?

徐欢:我们一直在坚持做好看的文化类纪录片,文物是文化的物证,你背后还是要看到创造它的人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文化类的东西,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性,它是我们人的一种需求。

你看待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你怎么来做文化片、文物片,我们真的挺想看到这些文物背后的人的生命状态。当你把自己放低,寻找一个跟古人接近的、亲近的态度;当你特别有欲望去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他们的创造力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更有人味,更易被人接受。当了解了文化是什么,了解了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再来做文化片,可能就要轻松一些。

以“群像”方式

呈现南越汉玉

南方日报:区别于其他分集多围绕一两件文物展开故事,24日晚播出的第十集《南越汉玉》,集中展示了来自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的丝缕玉衣等十余件文物,为何这一集特别采取了群像的方式?

徐欢:考古学上南越王的汉墓,从来没有被盗过,所以当它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汉玉存量很大,汉代礼玉、生活用玉、葬玉保留很齐全,造型很美。我们选择群像的形式来呈现南越汉玉,是想激发大家对于南越这块土地和文物的历史情况的了解。 南越汉玉的发现,从历史学角度上大量补充了《史记》与《汉书》中对于南越国的记载,证实了广州及岭南地区在西汉初即得到有效开发与治理。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属于中国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岭南地区从这个时期开始,起码在政权层面,是完全汉化的,而不是蛮夷化。这为之后岭南地区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奠定了极其牢固的基础。 南越汉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的一部分文物明显是来自海外,证实广州或岭南地区在那时期就有对外交往,而且只有一种可能,即来自海路。

南方日报:在甄选环节,文物的级别和名气,摆在怎样的位置?

徐欢:“中华文明视频索引”是我们的基本定位,也是选择文物的标准。纵向来看,我们要寻找的文物是每个时代文明的坐标和物证。它不只是承载一段历史或者流传的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个文明坐标,本身就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公益价值。横向来看,它对人类是否有贡献,是否能凸显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从这两点来切入,肯定很快就会锁定每个历史时期的相应文物。它能代表相应时代的特质、生产力、文化特点,及人们的精神风貌。

南方日报:本季还有许多观众从小在课本中看到的国宝,如曾侯乙编钟和铜奔马。其中前者展示的是1982年测试音域的记录,让人眼前一亮。拍观众熟悉的文物,难在哪里?

徐欢:在解读时要多方位寻找可解读的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的命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其实国宝不会说话,对吧?从哪个角度跟它对话能倾听到它的声音?怎么把它灵魂性的东西挖掘出来?还要挖掘出与当代人之间的共情点?这是需要反复探讨的。

关键词:生命 气息 背后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