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独家策划 > 详细

江曼:让慈善的果实落到实处

2015-10-05 14:29:34  来源:

编者按:为致敬为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爱心人士,探索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最新成果、聆听榜样心声,讴歌时代精神,引领慈善公益潮流,人民网-中华慈善新闻网特邀请相关嘉宾对如何打造现代慈善公益理念、提升慈善公益事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繁荣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等话题进行分析解读,畅谈对社会服务创新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将阅历与思考散化成平实腔调,表述条理清晰,说事实不谈理念,关注小善及人。这是我们本期访谈视野中的九源建筑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曼

中华慈善新闻网:我们了解到“注目乡村”这个项目一直在关注贫困地区,您希望这种“注目”能起到什么样的一个积极作用?

江曼:现在公司在做“注目乡村”的项目,会收集一些旧衣服、旧书捐给需要的贫困地区。有些服务项目会涉及到乡村道路建设等问题,我们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改善当地经济现状,目前我们正在尝试跟腾讯探讨如何在专业范畴之内发起一些公益项目,具体方案还在磨合中。

除此之外,公司内部还会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体做一些慈善捐助,多数是我们的项目到哪,援助就到哪,公司很多员工,包括我自己都会经常性地做一些失学儿童的救助、支教类的活动。

比如去年,我们公司的三个小伙子和一个女孩子一起参加了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善行者”项目,一天累计行走50公里,用网上众筹的资金来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今年他们也会继续参与这个项目。

中华慈善新闻网:先前了解到您今年带孩子去青海支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江曼:我们参与的这个项目叫“贵在行动”,项目发起的这个组织主要为自闭儿童服务,我们每年会给贫困山区孩子送两次课件。这次活动主题是“大爱北京”,帮扶对象是青海的孩子,我们以10个家庭为单位,根据孩子年龄段确定课件内容并进行授课,这种渗透对乡下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打开脑洞的过程。

我的感触很深,当地的孩子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过多的束缚,他们更开放自然,天性的东西没有被抹杀,而且,对他们来说,网络的发达可以传递给他们更多信息,帮助他们更多的学习和成长。

现在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看到网上的求助信息,我自己会寄一些文具、书包、图书、衣服过去。不过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乡村和学校,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捐助方爱心泛滥,但有些学校收到的物资堆满整间教室却无人问津,这就是供需两端不匹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对于一些好的公益项目,我们非常乐意参与,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对接到具体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地区,因为我更注重实际起到的效果。

帮助别人也需要落实,需要执行力,这样的帮助才有实际意义,公益才不会变成凑热闹。所以我现在的慈善理念偏向去做些一对一的帮扶,或者组织团队去实地开展送温暖的活动,这样我会明确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清楚我们能做什么。

中华慈善新闻网:去年公司举办了情系朱苦拉的公益活动,可以分享一下吗?

江曼:这个活动我们一直都在做,朱苦拉村是我国第一棵咖啡树生长的地方。100年前,一位传教士给朱苦拉带去了第一棵咖啡树,现在存活下来的咖啡林有1000株,共计13亩地。我们想要通过咖啡产业的文化旅游来做整个大理宾川的产业规划,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扶贫规划,我对这个愿景非常有信心,希望可以通过发展咖啡产业链来带动当地经济。

目前朱苦拉的经济还非常落后,这个村子位于山洞里,那里只有一名初中毕业的教师,从学龄前教到四年级。我迫切地希望能通过一些帮助来改变当地人的思想,进而改变当地的生态面貌。因为村子里的卫生条件非常差,家畜的粪便随处可见,我们就以奖励的形式,提倡孩子们通过平时的一点一滴养成好的习惯,比如把书、文具等作为奖品,捡一次垃圾或者监督别人做卫生,就能得到一份奖励。我们希望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从而真正促进当地环境的改善。

当然,我从不否认物质援助起到的作用,但现在有些极端的人会以贫穷作为对好心人的勒索,那样我们的帮助就变了味道,我不希望盲目地救助变成培养不劳而获的温床。

勿以善小而不为,总之我认为做慈善要走心,既然参与就要一步步落实到位,手边的事要渗透到细节,要做扎实。大家都关注慈善是好事,但没必要把它做得惊天动地,反之,细水长流,如何把慈善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现阶段要关注的。(陈红梅)

关键词:慈善 我们 项目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