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中国石油大学走进壮族山歌:传唱者多是中老年人

2016-08-18 06:32:21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温暖随行实践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温暖随行实践队”来到广西武鸣,针对壮族山歌开展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绍清 供图

中国青年网南宁8月16日电(通讯员杨洁刘懿黛)“山歌是优秀文化的一种,包含着壮族祖辈的情怀,决不能让山歌在我们这一辈失传,如果那样我们就是壮族的罪人。”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温暖随行实践队”来到广西武鸣,针对壮族山歌开展调研,武鸣山歌协会常务副主席曾祥彬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壮族山歌的发展现状。

广西武鸣县有“中国壮乡”“中国歌圩文化之乡”之称,全县人口68万,壮族人口占86%。壮民以“善歌”著称,喜欢用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刘三姐》更是被世人熟知。上世纪80年代左右,壮族山歌盛行时的景象是“以歌代话、借歌传情”,而那令人神往的漫山遍野的歌声,如今却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调研显示,武鸣县早已在2010年7月成立山歌协会,会员有刚成立的58人发展到现在200多人,当地各镇也成立了山歌分会,但会员年龄结构偏大,多数在四五十岁以上,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山歌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成立山歌协会:只因热爱

“当初是因为一位武鸣人喜爱唱山歌,退休后就经常组织唱山歌,后来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多,他就向政府提议成立了一个山歌协会。他去世前跟我们说,山歌是优秀文化的一种,包含着壮族祖辈的情怀,决不能让山歌在我们这一辈失传,如果那样我们就是壮族的罪人。”武鸣山歌协会常务副主席曾祥彬说。

武鸣县山歌协会由于协会属于民间组织,县政府对其没有专项拨款,协会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商业演出收入,而这些收入又极少,有时去演出的收入还不够路费。但正是因为责任感,六年来,就算倒贴,他们也依旧坚守传承山歌。

曾祥彬说,山歌协会作为一个群众参与程度很高的社会组织,以弘扬、传承和发展壮民族文化为宗旨,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使群众在享受到山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县情、国情。

“从老人家身上,可以看出他们肩负的使命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不求回报的坚守这一份对民族的热爱让人暖到心窝里。”队员赵丹说。

武鸣山歌协会

武鸣山歌协会成员在唱山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绍清 供图

学唱山歌:复杂讲究并不容易

“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从曾祥彬的介绍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也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多以对唱为主。

而武鸣山歌的唱法也颇为讲究,除了对字斟酌推敲、对句押韵要求,对曲调唱法也很讲究,真正学习山歌理解并品味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因此,一些年轻人觉得山歌难学,不愿意去学习。

山歌传承:艰辛,但从未想过放弃

据山歌协会的统计,目前会唱山歌或学唱山歌的人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且大多数为已退休的兴趣爱好者,当地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山歌传承的断层现象让协会成员们很担忧。很多传承的举措想做却力不从心,除资金问题,会员们年龄过大行动不便也是重要原因。

“几乎每一个武鸣人都能唱上几句,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认识到壮歌传承的重要性,一些歌圩、节庆里,唱山歌的主力是中老年人,这不利于壮乡山歌的普及和发展。”曾祥彬说。

老一辈的传承人们对将自己所学到的传承给下一辈方面显得很吃力。不仅仅是因为时代在改变,如今的环境让传统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现在年轻人很少唱山歌,也不喜欢唱,唱山歌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土。”一位协会成员坦言,山歌后继乏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此,除了编唱山歌,如今协会也开始教授唱山歌。遇到来观看演出的小学生,他们会主动教授孩子们学山歌、唱山歌。“传唱是最好的保护!”曾祥彬说,只要年轻一代学会了,唱起来了,壮族山歌自然会代代传承下去。

团队成员张冰雪感慨说:“有些文化是口口相传的,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也许正是带着这样的信仰和认知,才使得山歌协会的成员们坚持唱山歌,力所能及地为山歌搭建一个传承的舞台。”

与协会的老人们交流过程中,他们句句离不开山歌,滔滔不绝时还亮出几嗓子,嘹亮、欢快、悠扬,飘向远方……

关键词:老年 石油 走进 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