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把日子过得更好·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2024-02-24 02:3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春走基层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

  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光明日报近百名记者与读者一道,赴一场春天的约定——

  在广袤乡野、在寻常里巷,在基层、在生产生活的第一线,目睹祖国山河的巨大变化,聆听人民群众的热切心声,感受新时代的强劲脉搏……

  今天,我们推出《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专版,与您分享一个个新闻背后,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家乡新变化 最暖游子心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记者的老家位于鲁南小城山东峄城。从上大学算起,离开家乡已经整整20年。每次春节回乡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都要对家乡重新认识一次,因为家乡的变化总是不断打破我对它的固有印象。

把日子过得更好·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韩业庭(左一)在山东峄城采访当地小学生。孙慧摄/光明图片

  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乡在记者脑海中的印象是静止的——两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以及马路两边两三层的矮楼,构成了城区的基本格局,几十年里,城区见不到一栋超过10层的楼房。几年前,老家进行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如今20多层的高楼比比皆是,全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拔地而起,公园绿地遍地开花,小城有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

  家乡的变化不小,眼睛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变化是汽车越来越多。10年前,小汽车还是奢侈品,谁家买了车,会被邻居们当作稀罕物围观半天。而如今,小汽车在老家逐渐普及,有的人家还买了不止一辆。春节期间甚至出现了堵车的现象。

  除了看得见的变化,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更让人惊喜。春节期间,山东峄城经济开发区联合当地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游活动,鼓励孩子们走进企业社区,了解乡土乡情。这项既不是硬性要求又不能给孩子们升学加分的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当地一位学校的校长道出了缘由:“家长们的观念在改变,他们越来越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这不正是乡村教育进步的表现吗?

  家乡的各种点滴变化,其实是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些变化虽让记者感到陌生,更多的则是惊喜。作为一名记者,希望能用手中的笔继续记录和描绘这种变化。

  从“养老”到“享老”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苏记者,我哩社区上榜了!”2月19日一大早,江苏省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镇)浒墅人家社区党委书记周昀给记者打来电话,透着抑制不住的高兴劲儿。原来,近日浒墅人家社区喜获江苏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2023年度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单位”称号。

把日子过得更好·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中)在江苏浒墅人家社区采访。周晓彤摄/光明图片

  老年友好型社区是指针对老年人需求创建的社区。有品质、有尊严,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记者在龙年春节前夕来到浒墅人家社区采访,看到老人们都在忙着练习书法、跳腰鼓舞、对弈品茗,充满活力,充分享受着老年生活的乐趣。

  “哟,我的家庭医生来了!代医生,你来瞧瞧我的体检报告单,有没有啥问题?”社区居民许叔林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代倩走了过来,忙不迭地掏出前几日的体检单。“许老伯,您的高压130、低压80,血糖5.2,身体跟年轻人一样棒!不过呢,您还是要注意饮食清淡一点,多运动。”仔细看完体检单,家庭医生代倩给许叔林吃了颗“定心丸”。

  代倩告诉记者,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体魄。通过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可以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

  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到功能齐全的“社交型养老”,浒墅人家社区是把养老工作做到老年人的心坎里去了。社区聚合多种功能,构筑起专业高效又有人情味儿的“老年人生活网”。这张“网”,将“互联网+家庭+社区+物业+医疗”串联起来,包含了家庭适老化改造、看病配药不用出社区、文娱社交活动丰富、可口饭菜送到家门口等多种便民保障措施。

  养老服务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化养老需求,各地各级政府都在探索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多种路径。从浒墅人家社区的尝试,记者看到了从“养老”到“享老”的可喜转变。

  跟消防员一起巡山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这里就是秦岭腹地了。”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记者等不及一头扎进秦岭的怀抱。

把日子过得更好·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王冰雅(右)在采访甘肃森林消防员。王馨茹摄/光明图片

  龙年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消防员一道开展森林防火巡护。防火巡护有哪些任务?

  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川金丝猴、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还有珙桐、红豆杉等珍稀野生植物。森林防火巡护,就是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接近90%。”陇南市森林消防支队武都大队武都中队副中队长马轩告诉记者。行进途中,马轩不时观察着沿途植被情况。

  大山深处没有信号,无法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仅靠最原始的指北针和纸地图走出茫茫林海,是每一位森林消防员必备的能力。因此,他们也被誉为“山里通、活地图、铁脚板”。

  巡护就是实战演练,不能掉以轻心。在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山间小道上,消防员每人以间隔两米的安全距离匀速前进。尽管身负40多斤重的灭火设备和生活补给,他们的步伐仍然稳健有力。

  “这里有水声。”走到一处缓坡,马轩敏锐地发现了水源,“以水灭火依然是扑灭山火的最佳方式。在日常巡护中,我们特别注意寻找新水源,观察地形地貌,思考能否架设水泵输送水源。”

  “巡护会见到金丝猴、大熊猫吗?”记者忍不住问道。

  “当然!”马轩正说着,在一处峭壁之下,记者看到了秦岭深处的美丽精灵——川金丝猴。它们敏捷地从林中跳跃而出,前来寻找食物。

  森林防火,重在预防。巡护结束后,消防员们走进森林周边的村落,入户宣传春节期间森林防火注意事项。那一个个橙色的身影,不仅保卫着秦岭深处的无数生灵,也守护着大山周边的万盏灯火。

  小山村升腾新希望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带着泥土芬芳,感受乡村脉动。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了重庆的小村落,无论是在涪江畔合川的“生态乡村”,还是在三峡库区石柱的“瓦屋小镇”,目之所及,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把日子过得更好·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李宏(左)在重庆合川区铜溪镇弯桥村采访。段立军摄/光明图片

  在石柱县桥头镇瓦屋村的“瓦屋小镇”见到向建伟时,他正穿着围裙张罗饭菜。忙得满脸通红的他,指着小镇边上的一栋楼房说,那是他家新建的楼房,楼上开民宿,楼下开超市。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他感慨,在村里有20多户村民和他一样,从只会种地的庄稼汉变成了会经营民宿的新农人。面对未来,向建伟信心满满:村子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怀揣着美好的期待。

  一来到涪江畔的合川区铜溪镇弯桥村,记者就被壮观的生态大棚蔬菜所震撼。这些大棚蔬菜的主人是前不久被评为首届“重庆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新农人林世平。常年风吹日晒,80后的他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老成。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踏实与勤快。如今,他不仅解决了200多位村民的就近务工岗位,还带动全村种植生态蔬菜上千亩。

  望着一片绿油油的蔬菜,林世平动情地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现在又回来了。乡村发展不能亏了老乡,我希望和老乡一起致富!”

  用奋斗成就航天梦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腊月二十三的午后,太阳缩在厚厚的云层里。走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的大门,一列橘色的火车头慢慢驶过,搭配着厂区里的老式建筑,记者仿佛步入了一部老电影。

把日子过得更好·2024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刘争向光明日报记者张晓华(右)讲述电磁装夹的工作原理。谢博宇摄/光明图片

  走进一车间的大门,看到的却是另一派景象:数控机床高速运转,载着火箭壳段、整流罩、贮箱的运输车自动运行。“这是为装夹火箭壳段设计的工装”“这是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支撑装置”……刘争是车间的数控加工研究员,每遇到一个重要装备,他都会向记者讲述装备的作用和研发历史。

  这些装备既是创新的成果,也是历史的见证。2005年刘争入职,当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了5次发射任务;2023年,这个数字已变成了47。高密度发射态势的幕后,是无数像刘争一样的航天人脚踏实地、不断精进的奋斗。

  从他们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不甘平凡的进取之心。“火箭发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多做一点就能让零件的精度更高、质量更好一点。”一路走来,刘争和团队始终保持着勇于挑战技术难题的冲劲,从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让机床效率提升50%左右,到自主开发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着眼航天科技自立自强,刘争和团队始终在探索前进。

  从他们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团结之魂。“作战肩并肩,攻坚啊又克难,圆梦中国航天。”自编的小曲唱出了刘争所在团队同舟共济解决工艺技术问题的拼劲。“我们正在探索用好并联数控机床技术,并联合产、学、研各类单位共同参与研发。”刘争始终认为,航天是系统工程,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进步。

  从他们身上,记者感受到了逐梦航天的奋斗之美。刘争说,他的愿望是像老一辈航天人那样,年老时回望人生,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正是无数航天人“人生不悔”的内心誓言和脚踏实地的辛勤努力,让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也让每一个人的航天梦都有了最坚实的依靠。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4日 04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