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见证参与 > 详细

“碳”访丨宋佳庚:探寻“绿色宝藏”的转化密码

2025-09-26 10:18:48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9月27日,第二届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本届研讨会以“推动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筑牢碳中和基石”为主题,聚焦林草碳汇能力提升,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

  会议的举办地黑龙江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超2048万公顷,广袤的森林、湿地与草原共同构筑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据测算,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 57亿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着关键力量。这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宝藏”,不仅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也为发展林草碳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会议期间,新华网专访黑龙江省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宋佳庚,以“碳汇”为起点,探寻“绿色宝藏”的转化密码。

  新华网:有人说“碳汇是看不见的绿色财富”,既然“看不见”,我们怎么确认它的存在、衡量它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普通人能通过哪些细节感受到碳汇的作用?

  宋佳庚:碳汇的作用不只是“吸碳”,更直接体现在日常环境的变化中,核心是生态改善带来的生活体验提升。

  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气候更舒适了。我们都知道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碳,同时蒸腾降温,相当于“天然空调”。身边的树林、公园多了,会明显感觉比身处钢筋水泥的区域凉快。

  此外,植被固碳的同时能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极端高温、暴雨的频率可能减少。同时,部分地区的碳汇收益会反哺民生。比如村里的山林开发碳汇项目,收益可用于修缮道路、建设养老设施;企业购买碳汇后,推出“碳中和产品”(如标注“本商品碳足迹已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抵消”的食品、日用品),普通人消费时,也间接参与了碳汇循环。

  新华网:本届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召开,为什么会址选在黑龙江?黑龙江森林“碳库”还有哪些潜力可挖?黑龙江发展“碳汇”优势有哪些?

  宋佳庚:黑龙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黑龙江省森林面积超过2048万公顷,全国第三;森林蓄积量超过22亿立方米,全国第二;森林覆盖率达45.26%,还有117万公顷的草地和514万公顷的湿地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监测数据显示,黑龙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57亿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碳汇潜力巨大。

  黑龙江省有完善的碳汇交易体系。2024年,黑龙江省成立林业碳汇工作专班,组建专家团队,全面启动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建设工作。5月29日,搭建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平台。6月12日,印发《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工作方案(2024—2026年)》和《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两个政策性文件,其中《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是全国首个省级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管理办法。

  就发展碳汇优势而言,黑龙江具有创新的技术方法,自主研发的“黑龙江省造林碳汇项目评估方法学”(FCS-造林模型)获得国家级权威科技认证,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成果评价的省级林业碳汇方法学。而且,黑龙江在“碳汇”上有着显著的实践成果,打造了“龙江绿碳”品牌,累计交易量5.49万吨、交易额509.87万元。还组织了黑河市、牡丹江市等地试点开发“龙江绿碳”产品,已签发8个“龙江绿碳”项目。

  新华网:当我们谈论“碳汇”时,很容易联想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森林资源大省黑龙江在探索“碳汇”发展路径中,是否形成了一套兼顾“护绿”与“发展”的模式?这套模式对全国类似地区有何参考意义?

  宋佳庚:黑龙江兼顾“护绿”与“发展”的核心思路,先保住“碳库”,再把“碳库”变“金库”。

  首先,黑龙江以“严格保护”锁定碳汇基本盘,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现有2048万公顷森林、514万公顷湿地的碳储量不减少、碳汇能力不降低。这是碳汇经济的“家底”,没有保护就没有后续的“用绿”基础。坚持科技护绿,用遥感监测、固定样地等技术实时追踪生态变化,既防止过度开发,也为后续碳汇核算提供精准数据,避免“保护”与“核算”脱节。

  其次,黑龙江以“制度创新”激活碳汇经济价值,率先搭建省级林业碳汇“管理平台+交易规则+方法学”全链条体系,让“看不见的碳汇”有了统一的核算标准和交易路径。推出“龙江绿碳”区域品牌,将分散的森林、湿地碳汇资源整合打包,实现首批交易4.285万吨,单价100元/吨,收益反哺林业养护、民生改善。黑龙江也不局限于“卖碳”,而是将碳汇与产业结合——比如为亚冬会、企业减排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甚至探索“碳汇+司法”,让碳汇从“单一交易品”变成“产业赋能工具”。

  事实证明,黑龙江的思路不是“特例”,而是为全国“生态优势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平衡模板”,尤其适用于林业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对传统产业依赖度较高的地区。比如生态保护常面临“政府买单、群众被动参与”的困境。但黑龙江的“收益反哺民生+管护”模式,让“护绿者”成为“受益者”,林区百姓从“砍树谋生”变成“护林赚碳汇钱”,地方政府从“花钱养生态”变成“生态能赚钱”,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没人管、发展怕破坏”的矛盾,这是全国生态地区实现“长效平衡”的关键。

  新华网:碳汇和林下经济都来源于黑龙江的大森林,而“九珍十八品” 是黑龙江林下经济的特色品牌,我们比较好奇,碳汇是“靠树存碳”,林下经济是“靠树产货”,两者有怎样的联系?是否能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

 宋佳庚:“九珍十八品”与“龙江绿碳”都是黑龙江省林草局推动的重要工作内容,二者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

  一是理念相通,“九珍十八品”是通过发展森林食品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龙江绿碳”则是通过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实现森林的生态价值,二者都致力于推动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作融合,黑龙江省林草局将推进“九珍十八品”品牌建设、发展“龙江绿碳”与能力作风建设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新动能。

  三是相互促进,“九珍十八品”品牌建设中的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而“龙江绿碳”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提升森林的质量和碳汇能力,为森林食品产业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同时,“九珍十八品”品牌的影响力扩大,也能提高社会对黑龙江省生态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有利于推动“龙江绿碳”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新华网:当下黑龙江在碳汇领域已有不少实践,接下来若想进一步发挥优势,您认为有哪些方向可以突破?

 宋佳庚:黑龙江在碳汇领域已有一定基础,接下来可从提升碳汇能力、完善交易体系、创新产品与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优势。

  首先,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来提升林草碳汇能力。

  其次,健全完善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谋划建立森林、草原、湿地、城乡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和标准体系,严格规范“龙江绿碳”项目开发流程,丰富省级林业碳汇产品,加大项目储备。

  再次,探索创新多元化林业碳汇产品与价值实现路径,积极争取国家林草局政策支持,强化多部门协同,推进全省林业碳汇开发及转换储存工作。

  最后,强化碳汇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加强对碳汇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碳汇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碳汇评估、监测、交易等方面的人才,为碳汇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