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11月14日,由《诗刊》社、河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张鲜明“梦幻叙事写作”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向研讨会发来书面致辞,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出版家、编辑家30多人,围绕河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用脑袋照亮世界》以及张鲜明“梦幻叙事写作”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会现场
据悉,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1997年起进行以梦幻为题材的跨文体写作实验,并提出“梦幻叙事”概念。2017年以来,他先后出版梦幻叙事作品集《寐语》《信使的咒语》《梦与醒》《用脑袋照亮世界》。张鲜明的这些散文作品集,与他的具有梦幻风格的诗集《暗风景》、长诗《幻游记》,及其在布拉格出版的捷克文版梦幻叙事作品选集《蓝蟋蟀的梦》,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梦幻叙事作品系列。张鲜明的梦幻叙事文本甫一问世,立即受到文学界关注。随着张鲜明此类创作的日渐深入和成熟,“梦幻叙事写作”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开始受到中国文学批评界重视。
何向阳在书面致辞中祝贺张鲜明先生新作《用脑袋照亮世界》出版,同时也祝贺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样一部极具探索性的作品。何向阳在致辞中说,张鲜明一以贯之的梦境写作,成就了一种现象,也成为了属于张鲜明的一种独特风格。它的存在,的确给评论家提出了挑战和难题,而给评论家提出难题的创造才是好的创造。“梦在创造世界”,这是张鲜明新书的题记,未尝不是他写作了这么多年的一种心得。张鲜明虚构出的梦中世界,有着极其真实的特征。这种征象,让人想起鲁迅的《野草》。不走常人路,走到人迹罕至的梦中去,让“我”自由驰骋,这可能是张鲜明“梦在创造世界”这句话的文字的证明。他的文学世界,正是由这无数的梦搭建而成。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指出,张鲜明的这种写作是在用梦幻构筑一个世界,梦幻正是他介入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他的梦幻叙事文本最珍贵之处在于,它表面上看是超现实的,却又是绝对的现实,它通过梦幻的方式完成了一种真实的叙述。他的文本是诗性的,极具哲学感和寓言性。《用脑袋照亮世界》的出版,放在整个中国文坛来考察,可以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
李少君在致辞中指出,张鲜明的散文集《用脑袋点亮照亮世界》的出版,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在先锋性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在探索性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张鲜明可以说是一位走在了前列的文学探险家。他的写作实验是现象级的,他让他的散文和散文诗成为一个想象的飞行器,其中有很多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但这种超现实恰恰是来自他对现实的深刻的认识。张鲜明的梦幻叙事写作,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学海拔,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新突破。

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郑雄
郑雄在致辞中指出,张鲜明的创作根植于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承袭了浪漫主义的文化基因;同时,他又以开放的胸襟,吸纳了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跨越文化与时空的融合,使得他的“梦幻叙事”升华为一种观照现实、剖析人性、探索存在的方式。他笔下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梦境,实则扎根于我们共同经历的现实土壤,以其隐喻性和启示性,照见了被日常理性所遮蔽的生命本相与时代情绪。他的“梦幻叙事”作品为散文这一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理解文学与潜意识,与现实、历史文化的关系,打开了新的维度。
张鲜明
研讨会由《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聂权主持,与会的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编辑家宗仁发、刘立云、树才、耿占春、敬文东、李云、姜念光、曹宇翔、邰筐、王燕、刘汀、杨碧薇、王士强、张晓雪等先后发言,《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对研讨会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于张鲜明“梦幻叙事写作”的独特性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与会者认为,张鲜明的梦幻叙事写作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写作,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类型。这是一种可以称作“适度的超现实主义”、“梦幻现实主义”,甚至是可以命名为“独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它通过梦幻这种特殊的场域,使不为人知的、隐匿的潜意识成为可以被关照和叙述的对象,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拓展出一个新的有无限可能性的题材领域;通过一种非现实、拟现实或替代现实的方式,重新返回到现实的本质和世界的内在真相。这是一种有方向性、有难度、有创造力、极具挑战性的写作,这在当下文学生态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张鲜明的此类写作值得文学批评界特别关注、推广和研究。

张鲜明与曹宇翔
关于《用脑袋照亮世界》的艺术价值,与会者指出,它模糊了传统的文体界限,它是散文,也是散文诗、诗歌甚至是小说,它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文体元素,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超文体。作者运用反讽、戏谑、怪诞、超验和拟真的手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作者以种种荒诞的故事和情节,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象征体系,它不属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美文传统,而更接近于一种精神叙事。这是一个具有神话和寓言性质的文本,它不仅描绘了当代中国人潜意识领域的内在风景,也为当代人的精神疗愈与灵魂救赎提供了一个方向。将其放在中国散文创作的版图上考察,就其独特性与新颖性而言,完全可以视作一个具有独特创新价值、具有普遍启发意义的文本。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