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明星公益 > 详细

周笔畅:出道14年,她用音乐让无声世界里的孤独者听见“爱的分贝”

2019-07-11 15:17:21  来源:

原文标题《周笔畅:世界的镜子》

歌手周笔畅

周笔畅素颜出现在她的个人工作室Begins Studio。

她刚刚录完新专辑,从泰国返回,穿着舒适的格子衬衫,画了淡淡的眉毛。受访期间她经常凝神沉思,偶尔会大笑。抬手梳理头发时,露出手腕上一条细细的手链。

她说现在的自己和几年前相比,从容许多,乐观许多。

那几年是周笔畅口中的“迷茫期”,事业上的压力一度让她觉得疲惫。 “我觉得没有真正地打开自己,以前可能比较封闭一些。”

现在她有意识地打破之前加诸于自己的限制。去年她参与了一档综艺节目变身“导师”,意在让自己转换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之前她会觉得,老师这个职业“责任很重,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想要去做的一个职业”。

音乐之外,她做公益、旅行、办摄影展并且尝试极限运动,面对外界的纷扰与保持自我的个性之间,她已能相对自如地做到平衡了。

2018年,“爱的分贝”项目受助听障儿童来到周笔畅公益音乐会现场。

爱的分贝

在去年的“Begins To Love 2018爱的分贝公益音乐会”上,周笔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那个名叫罗梓芸的听障儿童,只有两岁零两个月。

罗梓芸是“爱的分贝”听障儿童救助项目的受助对象之一。为了参加周笔畅的公益音乐会,家人带着她从广东坐火车来到了上海的演出现场。植入人工耳蜗之后的她已经学会开口叫“妈妈”了。

“很开心她可以和普通小朋友一样,在应该开始学说话的年纪开口说话。”周笔畅说。

这已经是她第三次举行“Begins To Love公益音乐会”。

2012年,周笔畅参加央视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并跟随“爱的分贝”项目看望听障儿童。

2012年,周笔畅参加了央视的一档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以团队表演的形式为公益项目募集善款。当时她所在队伍的捐助对象就是“爱的分贝”。

“爱的分贝”隶属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是由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共同发起的一项针对贫困聋儿进行救助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咨询、就医指导、康复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为听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帮助听障儿童早日回归有声世界。

参加节目时,周笔畅曾跟随“爱的分贝”去到湖南受助家庭探访。一个名叫巧林的孩子令周笔畅印象深刻,巧林爸爸说因为他听不见声音,所以很多事情没办法教给他。巧林每次下床都是头朝下,经常受伤。亲眼看到他身上那些淤青,周笔畅被深深地刺痛了。作为公益节目的受助代表,巧林后来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周笔畅也见证了他回归有声世界的全过程。

“我知道声音对于一个人对世界的感知有多重要,所以我对‘爱的分贝’这个项目有特殊的感情在,想要帮助更多听不到声音的小朋友。”

周笔畅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音乐表现出了特别的敏感。但父母希望她能够报考一所普通的大学,仅将音乐当作一项特长爱好。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她和父母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对话,决定将音乐当作自己毕生的志向。2003年,她以总分681分的成绩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两年后,她以《超级女声》全国亚军的身份出道,正式开启了她的歌手生涯。

“我觉得声音是一个比较直接的传递情绪情感的媒介,如果从小不能听到声音,就少了很多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有些时候也不懂得怎么样张嘴去说话。”

2015年,周笔畅创立“Begins To Love”公益品牌,志在每年举办一次公益音乐会,将所得全部门票收入捐赠给“爱的分贝”公益项目。同时,她也成为“爱的分贝”听障儿童救助项目形象代言人。

2015年,“爱的分贝”理事张泉灵授予周笔畅“爱心大使”聘书。

三场公益音乐会办下来,“Begins To Love”共向“爱的分贝”捐款逾200万元,截至2018年9月,已帮助9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118位听障儿童在京接受康复训练。

周笔畅对公益音乐会投注了不少心血。每年的音乐主题她会根据不同场地做不同设定,表演内容也均针对音乐会单独编排,一般的准备时间在3个月左右。她希望未来能够做到一年一场,继续将爱传递下去。

“因为我自己是一名歌手,音乐是我最熟悉的一种表达方式,用音乐会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个项目,我觉得会传递一种‘声音’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希望在和大家一起做公益的时候,我们都能很享受那个过程,日后回忆起来也觉得是很温暖有爱的场景。”

在周笔畅看来,公众人物需要有责任感,更要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传递正面的力量,但公益并不只有煽情,只有捐款这一个方式。对她来说,公益其实是一个付出爱的过程,可以很温暖,很快乐。比如在2018年的公益音乐会上,由于小梓芸对人工耳蜗还处于适应阶段,不能听过大的声音,经过现场提醒,观众们很默契地将鼓掌欢呼变成竖起大拇指。

在付出爱的同时,周笔畅也感受到了爱的回流。

周笔畅的歌迷张然和李磊成为“爱的分贝”志愿者后,持续走访了十多个申请受助的家庭。

张然和李磊是周笔畅的歌迷,成为“爱的分贝”志愿者后,二人持续走访了十多个申请受助的家庭,并将报销的车费主动捐出。在音乐会上,一个与周笔畅合作的团队也主动提出将劳务费捐给“爱的分贝”。“这让我更坚信这件事情的价值,给我很大的信心去坚持。”周笔畅回忆。

《中国慈善家》2019年3月刊封面

自·在

周笔畅对于“坚持”二字很是看重,“认定了一个事情的话,就会一直坚持。”

出道当年,她即以个人名义认捐了10口母亲水窖,自此就没有停下来。“慈善是要靠行动的,”她不希望自己在跟别人谈起相关的公益项目时,会觉得“心虚”。2008年,她赴汶川灾区做志愿者;6年后云南鲁甸发生,她再度前往,为震后开学上课的孩子们送去爱心包裹。

而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周笔畅也有收获。

“我会更相信爱的力量。这个过程中我看见,一些生命,由于得到了别人的关爱,在发生美好的改变。”

在2018年“阿里巴巴XIN公益大会”上,周笔畅作为青年公益代表,以“相信小的伟大”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因为现在做公益的方式和渠道都非常多,不要误会一个人的力量很小, ‘小’也可以伟大,每个人的心脏都很小,但是能散发出来的能量可以很大。只要团结在一起就有‘燎原’的可能。”

对于音乐和生活,周笔畅也一直是个“体验派”。

她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就像她的音乐,并不局限在同一种风格里,R&B、摇滚、爵士、舞曲……她一直追随着自己当下的热情。有人问她是否在刻意打破,她答,“也不是打破,就是当下想做什么,就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也不是一个有固定风格的人。”

2009年,周笔畅首次自导自演的的三章创意短片《躲迷藏》《天使的转角》《一人一半》发布,并获得“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创意大赛”最受媒体欢迎奖;2011年,她自创潮流品牌Begins,变身成为品牌设计总监;2016年,她在北京798悦·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人摄影展,并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颁发的“华夏典藏奖“。

周笔畅不希望将这些尝试定义为简单的跨界,她更希望自己能够投入地去感受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旅行,如果有空闲时间,她都会在路上,甚至在她的设想中,如果自己不再做歌手了,那么极有可能成为一名“旅行家”。

周笔畅曾经在冰岛偶遇一个来自比利时的背包客,他孤身一人,英文说得不太流畅,而当时的她也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只是跟着地图一直往前开。载着背包客到了一片平原后,二人分别。前行的路上,她从车窗望出去,背包客一个人搭着帐篷,那个画面给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一直在一个环境里面会让自己变得比较安逸,没有什么冒险精神。我们都需要由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

她希望自己可以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和尝试的勇气,成为一个很“酷”的人。

“这个酷是你做了一件让人家很羡慕或者很佩服的事情,比如说我自己老了还能去做极限运动或者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我身体老了,但是我的内心不老。”

周笔畅觉得年龄并不能决定一切,心态才是关键。而当她转换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在反射出她不同的模样。歌唱时、旅行时或者做公益时,无论什么模样,她们都有同一个名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