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行动 > 企业公益 > 详细

王胜:重新回归商业,用商业反哺公益

2017-03-01 06:07:43  来源:

\

王胜:上海百特教育创始人、理事长

2016这一年,王胜终于踏实了。

百特教育向商业领域迈出的回归一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方向。

“这是很爽的一年,”王胜说,倒不是由于重归熟悉的商业氛围,而是真的觉得百特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专注财经素养教育已七年的百特很清楚,这是一片商业与公益融合的教育蓝海。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开始向日渐流行的“社会企业”转型,以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为参照样板,立志走出一条自我造血的公益新路。王胜创办的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正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

2015年6月,上海佰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3个月后,它又以社会企业的身份获得了天使轮融资300万元。

开拓蓝海

在2005年之前,一直在商业领域冲锋的王胜,对教育和公益完全没有概念,直到投入曾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教育学者朱永新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我过去做什么都是要算的,核算产业形势、收益、成本、盈利能力之类。但朱老师的团队,为了推广新教育实验,几乎啥也不算,全情付出。”王胜说。

朱永新曾这样形容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一个“疯子”带着一群“傻子”为教育理想往前冲。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后,王胜的许多理念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2008年,花旗中国CSR找到教育博士在读、时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的王胜,希望其帮忙推广“理财有道”这本启蒙读本,把书“送”进上海、北京各所名校。

书最终被送进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海中学等名校。在这一过程中,王胜意外地发现,学生们喜欢看这本书。尽管喜欢这种财商教育书籍的老师很少,但学生们的真实反应让王胜敏锐地看到了机会:财经素养教育不就是他正在寻找的教育改革突破口吗?一方面,这种教育课程在国内尚不发达,甚至处于被忽略的缺失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喜爱正说明了这是时代真实的需求。

此时已有多年创业经验、深谙商业思维的王胜心里清楚,如果开办一家商业化的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机构,钱不会少挣。但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公益之路—不是把专业课程“卖”给那些城市象牙塔中条件优渥的学生,而是“送课”给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在他看来,后者一般会更早地进入社会,他们比那些家境富裕的名校生更急需财经素养教育,也更缺乏其他途径获得这种教育。

朱永新有个重要的教育观点:通过一个个教师个体自身的改变,来推动中国教育现状的改变。王胜在此基础上有着进一步的思考,“靠个人太慢。能不能有一种可以迅速复制推广、持续性强的东西来推进改革?”

2009年,王胜与张玮共同创办了民办非企业机构—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致力于青少年的经济公民教育。经济公民这一概念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百特教育共同发起,王胜如此概括其特征:“其一是会做选择,作为一个经济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会做选择;其二是负责任,要有责任感,无论是对自己、家庭,还是对社区,负责任非常重要;其三还必须懂规则,不仅是外部规则,还有自己的规则;最后两点,愿意合作、敢于创新创业。这五个元素构成了经济公民的逻辑体系。”

百特教育的课程设计包含了对经济学、财经素养、生活技能、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在上海、江苏、四川、贵州、广东、云南等省市作了试点。无论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在贵州贫困山区的学校,还是城市里比较好的公办学校,百特教育都努力实施经济公民课程。

百特教育创始不久,王胜经由花旗集团基金会组织的国际金融教育峰会,结识了总部位于荷兰的国际著名社会理财教育组织—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获得了“阿福童Aflatoun”课程(还包括Aflatot和Aflateen课程)在中国的独家授权。该课程由社会、金融、创业等五个模块组成,社会课程包括认识与探索自我、权利和责任两部分,金融课程分为储蓄和消费、计划和预算两部分,另有一个单列的儿童创业部分。

然而,在社区实施这一课程时,百特教育发现,来学习的同一拨孩子年龄不同,来的频率也不一。一般的课程设置都需要学生定期连续学习,才能累积产生效用,而对于流动性较高的儿童群体来说,这种常规化设置并不适用。诸如此类的情况让王胜逐渐意识到了市场的多样化潜力与“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也对百特教育的产品阵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问题依然摆在眼前,“产品的标准化研发,很多公益机构根本没有能力做。”

\

以公司养公益

2015年的王胜是有些困惑的。他对百特教育的热情一如既往,但是对行业前景的预判让他得出结论:转型是必须的。

他屡次重申自己转型的决心,“这次转型相当于百特的七年之痒,我们是在跟自己的过去闹革命。”但是究竟怎么转,转到哪里去,他心里还是有些打鼓。

作为民办非营利机构起家的百特教育并不缺捐赠,除了从创立伊始就结缘的花旗集团基金会之外,汇丰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国内外资助方都给予了持续资助,并且捐赠金额逐年增加。

尽管与捐赠方关系稳定,且不缺乏资金,但王胜习惯了走一步看三步。他认为,一个机构如果常年保持依赖于捐赠,是不合理的,在财务上是不健康的。

同时,大部分捐赠是限定性的,规定了资金以何种方式用于何种用途。不论资助方如何慷慨与理性,毕竟并非实际运作者,机构的独立性、创新性与自主意志容易受到有形无形的限制。此外,2009年时还是一片蓝海的财经素养教育领域,在百特教育的开拓之后,市场需求已经呈现明显的增长与多元化趋势。成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在财经素养教育中所需的侧重点有显著不同,这向百特教育产品的设计、更迭与推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公益机构的运作模式下,团队研发能力、反应速度都很难跟上市场需求的脚步,单纯依赖捐赠做教育创新,想撬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几乎不可能。面对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内部结构性的风险,成立公司,以商业运作模式高速发展与盈利,从而更有力地支持公益,这是王胜做社会企业最主要的动力。

面对乡村留守儿童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等学生流动性较高的学校,为了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百特的社会企业团队研发了“阿福童盒子”产品供公益传播:一个盒子中有六个活动,单独成型,保证孩子来一次就有相对成体系的收获。在此基础上,百特团队又进一步研发了“财富魔法盒子”,内容同样由六个方面构成,但是相对更复杂,针对中高端家庭孩子的需求所设计。

自此,百特开始了两步走的战略—作为公益机构的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服务于留守儿童等中低端家庭,作为社会企业的佰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则面向中高端家庭更精细复杂的需求提供相应产品以获得盈利,反哺公益。

“我们2016年另外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我的很多精力转到社会企业这边来了。”王胜说,“我觉得这边的发展,一定会对公益机构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会促使那边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而且我们这边研发出的好产品,我会把它进行转换。”

2016年的实践让王胜放心不少,虽然暂时还未开始盈利,但在这最艰难的第一年,背负着很重的研发压力,百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基本能够自负盈亏。投资者的支持也让王胜坚信自己这一步没走错,大家达成共识,一旦开始盈利,先把利润的30%捐给百特教育公益,此外百特教育公益还享有社会企业20%的股份。

目前,以社会企业为发展方向的公益机构很多,但由于普遍缺少商业人才、管理低效、社会创新能力弱、市场触角不灵敏、文化差异等原因,转型成功者寥寥。

在外界看来,王胜已然吹响变革的号角—百特教育未来五年的战略计划是到2020年时能够把受益群体扩展到一千万儿童和青少年。从2015年的54万到五年后的一千万是一个不小的跨度,支撑这份豪情壮志的是王胜对于接下来重点工作的清晰认识:把项目精心升级为标准化、可量化、可复制的产品;由教育机构向平台型企业发展,与各地政府、企业、组织、有能力的个人进行深度合作;注重提升品牌影响力,并通过互联网为全国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当个老教练就好

“我王胜是做企业出生,我是创业体质,是开创性质的,但是你让我守护好一个机构,不是我不能做到,只是那不是我喜欢的。如果有更擅长的人,那么我就找到接班者了。”谈及未来,王胜如是说。

倾心于教育事业的人似乎都拥有一种对年青一代由衷的信任,王胜也不例外。他已经为百特教育物色好了一支85后团队,明年将正式对外公布具体信息。

王胜认为,如果他不让出这个位置,对机构转型将是不利的,因为服务对象终归是95后与00后。如果他“堵”在这个位置上,年轻人也始终欠缺成长机会。他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承认: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这个团队只会比自己更强,到时候他安心做一个理事会成员就好。

但在此之前,王胜明白,他还要再坚持两三年的时间,用以完成这个向社会企业转型的艰巨任务。“未来五年,我可能会把50%的精力花在这上面,把它做成功。因为如果这个做不成功,整个大的转型都是胡扯。必须成功。”他说,“如果它失败,那么整个百特都有可能失败,将是一个巨大打击。”另外50%的精力,他打算在整个教育行业生态上面做一些研究。

至于五年开外的时光,王胜认为,不论是百特教育公益,还是百特教育商业,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不再是他所要停留的地方。一旦百特教育稳定下来,他就会及时变换角色,仍旧是专注于教育公益行业与年轻人的辅导,但不再拼一线。“当一个老教练就很好,对行业说说话,开开会,写写书,不是挺好嘛,干嘛非要做第一线呢。”多年连续创业,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疲惫的王胜已做好了功成身退的心理建设。

关键词:教育 百特 rdquo &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