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 随着张家口市志愿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 在志愿者数量、 参与群体、 服务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涌现出很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 他们日夜奋战在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的战场上, 不计报酬、不辞辛劳, 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但是, 据笔者调查采访, 由于志愿者人数不固定, 且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随机性较强, 志愿者团队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也导致了一些机构平时组织公益活动的时候志愿者难找, 而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又出现志愿者人数激增的现象。很显然, 这种旱涝不均的现象并不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在笔者看来,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强的内在正相关性。 每个人的付出都渴望被认可, 虽然志愿服务源于奉献和爱心,不求回报, 但当自己真诚、 专业的服务得到社会的肯定或是奖励时, 志愿者就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动, 使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更大动力, 能够再接再厉提供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务, 有助于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近日, 桥东区团委在引导组织志愿服务的同时, 就向520名参与一线执勤的志愿者发放了《张家口市桥东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记录卡》 (以下简称记录卡), 通过记录志愿服务时长累计积分, 疫情结束后持卡志愿者可按照各商家消费细则使用积分兑换相应优惠。 目前, 已有众多爱心商家联盟推出一系列优惠服务。 这是我市实施志愿服务奖励激励机制以来, 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 辅以简单物质安慰, 以激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愿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除此之外, 笔者以为, 有关部门还可以采取社会荣誉激励的方式, 诸如通过发放志愿服务认证书、 荣誉奖状, 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表彰等形式, 或者采取物质激励以及志愿津贴、 补贴的形式, 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奖励回馈机制, 使志愿者感受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更多的优待, 由此产生志愿服务的自豪感, 真正营造出“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