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导航 > 医疗卫生 > 详细

关乎1000万人的“铁饭碗”!高校、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

2016-08-08 00:22:47  来源:光明日报

“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

李忠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

工作进展情况:

做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推行工作。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和变更工作有序开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

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启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分行业制定公开招聘办法。出台促进事业单位创业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的意见,研究制定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而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

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确定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确定为公益二类。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探索“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将是下一阶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内容。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始于2011年,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主要内容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归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减轻财政供养压力,同时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同为财政供养的“国家单位”,随着事业单位编制不断扩大,人员逐渐增多,财政供养压力越来越大,公益服务的效率却越来越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第一阶段,基本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而在分类改革的第二阶段,取消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编制,同样也要努力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公立医院、高校等的事业单位编制要取消,其提供公益服务的属性和功能却不能取消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公益性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当有所强化优化。这就内在地要求,公共财政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作用丝毫不能削弱,政府不能借取消公立医院、高校事业编制的机会“甩包袱”。

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作用表现在,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公共财政仍须全额拨付经费,而不能把这些统统推向市场;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有的需要向公众收取费用维持非营利性运作,有的可以改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公共财政予以补贴和保障,如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高校就会提高收费标准,由此加剧“看病贵”、“上学贵”,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公众提供的医疗、教育服务,也会因政府购买价格过低而影响质量。这些代价最终会转嫁到公众身上,公众将成为政府“甩包袱”的受害者。

取消公立医院、高校的事业单位编制,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创新之举。

在此过程中,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功能不能弱化、打折扣,而应当继续加大力度、优化结构,以体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为此,要从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入手,针对公立医院和高校建立成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包括成立公立医院拨款委员会、高校拨款委员会等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动政府切实履行对公益事业的保障责任。

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对于这部分在编事业单位人员,具体做法将实行实名统计,之后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

下一步,在高校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将会逐步缩小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解决编外人员面临的多种问题。

而对于高校的非在编人员,官方尚未统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十分庞大,“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能占到一半,少的也有20%—30%左右。”

来源:光明日报(ID:gmrb1949)综合人社部官网、华夏时报(作者王晓慧)、北京青年报(作者潘洪其)

上半年人均收入6846元 你拖后腿没?

近日,中国各地2016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陆续出炉。经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除了山西、宁夏、新疆、西藏及东三省外,其余省区市均已公布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

你的收入达到平均线了吗?

从全国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6.5%,接近上半年6.7%的经济增速。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刘军胜分析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上半年居民收入增加仍保持6.5%的水平,实属不易。

从各地已公布数据的地区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不低于8.7%的省区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江西、安徽、重庆、云南、贵州、青海。西部地区收入增速较高,贵州、青海两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分别达到9.3%、9.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结合上半年各地公布的GDP数据来看,12个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跑赢了GDP,分别是北京、上海、河北、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海南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GDP持平。而天津、江西、河南、安徽、重庆、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未跑赢GDP。

“各地发布的数据表明,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基本同步。”刘军胜表示,近几年来,人口保持了一定的自然增长,体现在GDP上,人均GDP增速就要比GDP增速慢一些。扣除约0.5%的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今年上半年人均GDP增速约为6.2%。因此,要辩证看待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从人均水平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的增速实际上略高于人均GDP增速。

你的工资涨了多少?

上半年来自房地产、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行业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均在15%左右;来自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文体娱乐等行业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均在10%左右;来自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行业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在7%以上。

数据显示,多数服务行业工资性收入的较快增长,有效冲抵了来自制造、批发零售、建筑、住宿餐饮、采矿等行业工资性收入增长较慢甚至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全国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846元,增长8.5%。此外,家庭经营服务业净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第三产业家庭经营净收入1187元,增长9.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如何?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7元,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83:1下降为2.80:1。

从各地已公布数据的地区来看,21个省区市的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跑赢了城镇居民,分别是上海、河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海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重庆、四川、云南、广西、陕西、甘肃、贵州、青海;北京、内蒙古的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与城镇居民持平。而天津的农村居民收入未跑赢城镇居民。

“近两年,居民财产性收入也有所增长。对农村来讲,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出租土地的收入增加,国民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这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刘军胜说。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从总体上看,当前收入差距问题仍要从强化公平性入手,着重解决社会发展与收入增长的平衡点,更重要的是在收入中防止两极分化,防止分配不公。

人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高校 万人 业单 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