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导航 > 医疗卫生 > 详细

医院探索取消事业编制 改革如何“换汤也换药

2016-08-08 00:22:47  来源:中国商报

7月22日,人社部就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工作安排做出了首度官方发布。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人社部等方面将探索研究制定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不纳入编制管理,意味着今后公立医院将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出于医院公益性质的考虑,依旧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将通过实名统计、自然减员、收回编制等几个主要步骤来完成,今后公立医院将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我国现行的公立医院编制管理体系依照的是1978年由原卫生部颁布的《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至今已运行了38年。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编制管理办法显然已经不适合公立医院的下一步发展,而取消公立医院编制,作为我国医疗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重要举措,将有助于公立医院解决原先由于编制产生的问题。

困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编制内”与“编制外”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在人们普遍的认识中,“在编”就意味着和高福利、“铁饭碗”绑定在一起,带有编制的岗位竞争也异常激烈。与此同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又不仅仅局限于在编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合同制员工。这样的人员构成也就引发了公立医院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有编制的人少干活多拿钱、无编制的人多干活少拿钱成了公立医院中一个奇怪的现象。长此以往,医务人员在心理上会形成落差,无法实现其在职业上的满足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主任李文斌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近年来,一些医院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以他所在的医院为例,现在对于编制内外的全部医务人员已经实现了在工资、奖金以及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上的同工同酬。但与此同时,仍还有很大一部分医院没能做到这一点,而随着事业单位编制的逐步取消,医务人员各项福利待遇的分配也会趋于更加公平的状态。

另一个由于编制而产生的问题就是医疗机构间的人才流动困难。以往,医务人员一旦进入了事业单位编制,便意味着要在同一家医院一直工作下去,更换单位就意味着放弃编制。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的医务人员都选择了在一个地方“扎根”,这样的选择既制约了医生个人的提升,也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取消编制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李文斌表示,取消编制,对医生个人来说,换医院会相较之前容易很多,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是受合同制约,合同期结束每个人都有自主择业的权利;而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引进专家、教授也比以前要容易很多,只要解决合同的问题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取消公立医院编制确实能够帮助解决行业内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有业内专家表示,由于取消编制的具体标准和细则仍未落实到位,取消编制也暗藏着一些隐患。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郝新宝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改革应该避免“换汤不换药”。按照现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逐渐收回编制的思路,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由于编制存在而产生的问题的。换言之,如果编制内的医务人员不主动放弃编制,那么其身份及各项福利待遇将不会有任何改变。郝新宝还提到,医院存在着医疗、技术、管理、工勤等多种岗位,对于不同岗位的编制如何取消,何时取消都没有相应的细则出台,这也给改革增加了难度。

除了改革模式本身,取消编制是否会影响到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是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都是按照在编人员的数量来进行财政全部或部分承担的。那么,一旦取消了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国家对于这部分的财政支出是否也会有相应的改变?郝新宝告诉记者,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补助至今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出台,补多少、怎么补、什么时候补都存在着比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他呼吁在取消编制的同时,应当建立与服务量相挂钩的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机制,不再单纯地根据编制进行补助,而是通过衡量医务人员的服务量来进行补助,服务量大就补助多,这样在保证医院财政补贴的同时,也保证了广大就医群众的权益。

因此,在逐步完成公立医院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的过程中,除了总体方针的出台,各级部门还应配合完成各项制度标准的衔接,杜绝“为了改革而改革”的现象发生,实现政策的稳步向前推进。

关键词:如何 改革 编制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