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科教文卫 > 详细

企业自做公益 “分流”慈善捐款?

2013-08-16 08:30:19  来源:燕赵都市报
1

  本报记者 赵书华/文

  近日,省会石家庄一则“我的爱心我做主——— 石家庄慈善总会试水冠名慈善基金”的新闻,让“慈善捐款”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据了解,2012年,石家庄市慈善总会接收的善款只有400多万元,而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之前,该会平均每年接收的捐赠金额不少于6000万元。400万元之于6000万元,不足7%的“收获”,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的权威性的削减,由此可见一斑。有人士甚至提到,在不久的将来,市一级的慈善总会或红十会字等机构将陷于被解散的境地。这种推测,自然有些危言耸听。但社会慈善资金的分流,却已是大势所趋。在民政部“不再指定个别或少数公益慈善组织接受捐赠”的新政下,企业主动联合媒体,自创或联创公益品牌,成为“分流”慈善资金的一个重要“支流”。

  企业公益品牌纷见媒体

  时下,像红十字会这样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尚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其他民间慈善基金又不够成熟,很多慈善资金处于不敢轻易托付、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一些企业公益项目,夹缝中则寻到了一条“品牌效益与社会责任”兼得的途径。

  无论是高考季的“福彩助学”、“利群阳光”“王××·学子情”,还是开学季的“快乐操场”,“特教奖学金”;无论是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母亲水窖”,还是由一家保险企业出资的“星星点灯”计划,各种不同品牌的公益项目,一直活跃在各主流媒体报端。在媒体的强有力支持下,这些公益项目因其深接地气、筛选公正,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也让出资企业的名号由此深入人心。“福彩助学”和“利群阳光”是本报每年高考揭幕之后定期开展的两个公益资助项目。“福彩助学”由各地民政部门出资,并负责报名筛选事宜,救助各地本一以上的寒门学子。“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则由浙江中烟集团出资,2001年,该项目由中烟集团联合其所在的杭州《都市快报》发起。经过初步尝试,浙江中烟公司随后将其扩展到全国,他们在各省寻找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展开项目的合作。2003年,利群阳光助学活动依托本报,在河北落地。如今,通过“利群阳光”公益项目的运作,不仅超过1000余名的河北寒门学子,得到了爱心救助,而且通过公益品牌所传播的企业文化,企业利润在河北当地得以增长,企业社会形象也得到极大提高。每年暑季,本报“福彩助学”和“利群阳光”已经成为两大项目吸引着寒门学子的目光,给他们窘迫的处境带来希望。“快乐操场”是由河北省体彩管理中心出资,本报承办,于2011年开始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旨在为农村贫困地区严重缺少运动器材的中小学,配备急缺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让孩子们享受到运动带来的欢乐。该活动自2011年9月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响应。2011年,拨付资金30万元,全省捐助35所学校;2012年,投入资金40万元,共有53所学校受捐。目前,发轫于河北的“快乐操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好评。2012年,“快乐操场”由国家体彩中心升级为“国家公益项目”,从各地体彩公益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快乐操场”品牌创建。在这方面,体彩中心可以说尝到了甜头。

  企业参与捐赠资金管理,“看得见钱的流向”

  无论是“利群阳光”,还是“快乐操场”,这些公益项目的实施,由于企业自身的积极参与,其最终受助学子和学校的最终确定,完全是在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下进行的。拿“利群阳光”为例,每位受助学子的选定,除了记者的走访外,报社与企业方都会通过核实材料、电话问询等多种方式,保证最需要受助的人优先得到救助,所有资助资金也由双方直接发到受惠人手中。

  而“快乐操场”项目,不仅受助学校的选定由省体彩中心和本报通过实地踏访和图文资料比对共同确定,就连器材的采购、配备以及送达,都是由两家单位共同执行完成的。“体彩中心开展了很多公益活动,‘快乐操场’是第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益项目。通过与《燕赵都市报》的合作,尤其是这种公开、透明的操作,确保了受助学校都是‘最急需器材的学校’,这与省体彩中心‘公益体彩,利国利民’的宗旨非常一致。而通过《燕赵都市报》的报道,全省数百万读者不仅熟知了‘快乐操场’这个名称,也使体育彩票成为人们铭记和拥趸的对象。这也是快乐操场公益项目所要达到的效果。”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主任王春说。

  位于省会开发区的某药业公司,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他们都曾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捐款。虽然也曾生出“企业捐助的这笔钱用到了哪儿,是不是到了最需要受助群体手里”的疑惑,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热心公益的热情。由于出身晋州农村和身体残疾等原因,企业负责人王智森对残疾人群体特定群体情有独钟。从2011年开始,企业开始探索自我运作爱心资金。当年12月,他们拿出6万元,首先设立了针对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学生的“民族学院奖励基金”,专门用来资助、奖励在此就读的藏族学生。在活动开展期间,他们定期召开受助学子座谈会,与这些受助学子相识,甚至关心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其中,很多受助学子还成为他们企业的员工。

  初尝胜果后,2013年6月,该药业进一步与石家庄市教育局、市残联合作,联合发起捐助“特教学子奖励基金”活动。企业出资5万元,专门资助和奖励石家庄24所特教学校中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经过筛选,首批10名孩子获资助。资金发放当天,当他们真正见到那些有眼疾、耳疾、腿疾的残疾孩子,并把钱直接递到孩子们手里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这更坚定了企业投身公益的决心。今年,他们还计划设立一个覆盖全省特教学子的奖学金,资助和奖励那些在全省各地特教学校就读的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残疾孩子。“这些公益资金,因为运作和发放中,企业进行了全程参与,我们看得见钱的流向,因而感到非常放心。企业投入的资金真正用到了需要的学子身上,我们感觉到很值。”该药业企划部部长任会娟坦承。

  目前,由企业和媒体共同运作的公益品牌,如雨后春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企业自做公益,参与公益资金运作,公益品牌初步成型后,一般企业下一年度都会继续追加资金,这对企业是一种良性循环,对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慈善也是一种良性持久的推动。

  自我运营的“爱心”并没有分流慈善

  无论是企业自我运营“爱心捐赠”,还是民间微公益组织的“直接帮扶”,不同的公益形式,对慈善机构如何管理资金,都是一种思路和启迪。

  社会慈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慈善给弱势群体一种希望,让人感到社会的温暖、良善,让生活更美好。

  2011年,当郭美美事件引发中国慈善危机之后,尽管主要慈善机构接收的公益数额在大幅减少,但社会投身公益的资金并没有减少,公众践行公益的热情也没有降低,只是他们变换了方式。

  “如果我要献爱心,找不到可信任的组织,那我情愿把善款直接送到贫困者手中。”这是记者随机对一些市民进行采访时得到的回答。

  从本报报道看,在燕赵各地,各种民间爱心组织,爱心QQ群、义工组织,向贫弱群体献爱心的举动从没有停止过。由泊头市四位民营企业家和两名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发起的“泊头绿色助学NGO”,自2010年成立的三年来,已在沧州全市范围内先后帮扶救助了62名贫困大学生,而这个爱心团队的出资人,也由原来的4位发展到了16位。这个团队有着非常严格的纪律,不宣传个人和企业家,只为帮助贫困的大学生。团队成员每年广泛搜索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子,通过逐家走访,对符合条件的寒门学子给予救助,每生每年2000元,通过资助人和学子的共同努力,迈开通往大学校门的第一步。在物质帮助的同时,这个团队也不忘对学生们进行精神关怀,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们聚会,通过座谈、演讲等方式来和学生们沟通、了解近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沧州的“博爱人生QQ群”,几乎每月都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它们以微小的力量帮助身边的人,为残疾人弱势群体服务。邢台“启民义工”组织一直将爱与关怀撒向当地敬老院和孤残儿童等弱势群体。这些爱的“星星之火”,将关怀与善行直接施与受助者。民间微公益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慈善活动最稳定、最值得倚赖的群体。

  无论是企业自创公益品牌,还是民间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直接向受助人施爱,这些都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多元化的呈现。“这些民间慈善力量会改变社会慈善捐赠的格局,使得整个社会慈善格局更加多元化。但这些企业和民间组织的运作,还不足以抗衡和冲垮传统捐赠渠道的慈善机构。”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如此说。那么,对于原有的公益慈善机构来讲,如何借鉴企业自做公益“让捐赠者看得见钱的流向”和“公正公开透明”的理念,改变思路,以良好的信誉吸引爱心人士和有意向企业仍把钱交由他们经营,则是最急迫的。眼下石家庄市慈善总会正在征询意见的《小额冠名慈善基金的实施办法》和《冠名慈善基金的实施办法》,正是这一思路和行动的印证。

关键词:公益 企业 慈善 乐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