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慈善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资讯 > 环境气候 > 详细

公益组织成大学生就业“新宠”

2013-05-22 10:37:59  来源:新民晚报
  2008年,上海康乐家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瑞金二路街道手拉手爱心互助会会长毛礼军曾经参加过一场大学生就业大型招聘会,结果应聘者寥寥,他失望而归。昨天,他来到在杨浦高级中学举行的“青春扬帆·梦想启航”2013年上海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短短一个多小时,已经收到了几十份简历。“年轻人,对公益事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了!”毛礼军道出了很多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共鸣。本场招聘会由团市委、市教委、杨浦区政府等联合主办,近30家青年社会组织集体亮相,其中不乏“久牵”“飞扬华夏”“乐酷集”等一些沪上较为成熟的公益组织,吸引颇多人气。副市长翁铁慧来到招聘会现场和应聘大学生及招聘人员进行交流。

  公益需要高学历人才

  “我们需要高学历人才,他们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不断创新公益服务模式。”毛礼军告诉记者,2008年那场招聘会上,他陆续招到了10来个大学生,如今,大部分仍然和他一起,坚守着公益梦想。他的队伍里也不乏硕士、博士和“海归”,他们视野开阔,思路新,善于将国外经验和本土特点相结合,带来了社区养老、社区互助等新的理念。毛礼军坦言,由于不是企业,公益组织接到的招聘会邀约并不多,他们渴求着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来。

  志愿者经历受到青睐

  沟通力”“亲和力”“爱心”,相比所学专业,现场几十家青年社会组织更看重应聘者对工作的热情。前来应聘的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李胜读完研一,曾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赴云南山区支教两年,在乡村小学当“全科”教师。李胜说,自己也曾想过,同学都就业了,自己还扎根山村,究竟是否是明智的选择?他感叹,有了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经历,自己有勇气接受任何挑战。虽然面临着收入不高等很多现实压力,但李胜仍然希望可以找到一家青年社会组织,实现继续服务社会的愿望,继续过志愿服务的“瘾”。

  没有高薪以“情”留人

  10年前,凭着对港剧里描述的“社工”的憧憬,如今的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副总干事秦天栋成了本市第一批青少年社工。他介绍,从去年开始,阳光中心建立了社工薪酬进阶制度,使社工有更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如果冲着高薪而来,社工一定不是正确的选择。这份工作,更多的是以“情”留人。

  阳光中心宣传干事吴智惠从市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社工系毕业后,在社工第一线工作了五年。2008年赴汶川灾区做志愿者的经历,更让她坚定了对社工这份职业的信念。在做联校社工时,她在本市一所职校中天天和一群十六七岁的男孩们“混”在一起。他们大多缺乏家庭关爱,也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吴智惠在学校创办街舞社,调动他们的兴趣,也渐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闲谈、交流,帮他们规划人生。几年后,当一名男生打来电话汇报,自己参了军,入了党,那一刻,吴智惠忽然觉得,自己琐碎平凡的工作,居然可以给别人的人生带来转变。吴智惠觉得,让自己不断释放这种神奇的力量,比追求名利更让她动心。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关键词:公益 组织 大学生